12.2《熔化与融化》教学设计【学习分析】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出发,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动手实验,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中学生由于学数学的时间不长,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不是很强。 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指导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中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借助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能够区分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物质状态,并描述这三种物质状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是可以转化的。 (3)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熔化和凝固的学情分析,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理解熔解曲线和熔解曲线的数学意义。 2、过程与技巧(1)通过探索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状态变化的条件。 (2)知道是否存在固定温度是区分晶体与非晶态的技巧。 (3)通过探究活动,让中学生了解图像是表示数学量变化的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 3、情感心态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会激发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让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总结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不同物质的熔化和熔化规律 2.通过观察熔化和凝固培养观察力晶体与非晶体的过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勾勒出固体熔化图像,并根据图像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熔化特性。 【教学计划】 铁架、酒精灯、石棉网、大烧瓶、温水、大试管、粉状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方式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学流程】 (1)推导新课文:我们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而且物质的状态不是静态的。 演示:铁矿石在转炉中熔化成铁水,从转炉中倒出的铁水熔化成铁板; 低湿实验室在高温下产生液氧、氮和固氧、氮; 水在不同季节和气候状态下发生变化。 引导与感应: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与生活相连:将水倒入冰箱冷藏室,水就会变成冰; 在啤酒中加入冰块熔化和凝固的学情分析,冰块会吸收啤酒中的热量生成水。 在燃烧的生日蜡烛的火焰背后,固体蜡不断地变成液体蜡,而一些流出的蜡滴又迅速再次变成固体蜡。路桥施工人员将固体沥青加热成液体状态,然后放入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