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诸位评委,你们好!我试讲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二课时,下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省来进行试讲。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挝闹饕醋髡咴谄甙怂晔毙戳艘皇资?,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母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松开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知名画家,同时也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两种极端断定,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抒发爱的形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非常紧贴。课文一些句子含意深刻,具有启发性,给中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索感受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之爱的不同抒发形式。
2、引导中学生捉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3、有爱情朗读课文。
4、正确对待夸奖与批评,懂得感恩母亲。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为何说母亲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引导中学生捉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中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领悟和思索?!币虼?,本节课我着重打造“读中悟,悟中读”的“悟学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受,悟情明理,让不同层次的中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上去。
五、说学情
三年级中学生早已有四年的学习经历声现象单元教学反思,把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式,本课又与中学生的生活非常紧贴,很容易唤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涵义深刻的诗句,既是中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迸发中学生多向思维的激动点。为此,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采用了“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导出新课,指责课题(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三)理解学法,体会母亲之爱(四)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出,让中学生了解夸奖与批评,因而导入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生活走入英语,从而为整节课教学作好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也迸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中,我用了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法,放手让中学生自学,引导中学生学会从整体掌握文章,粗知文章大意,使中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有机渗透阅读的有关知识,让中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悟有关阅读的方式,彰显了“悟学式”教学法所指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妈妈的爱是比较直白的,但要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意也是不容易的。我从感受这段话入手:妈妈一念完这首诗,耳朵亮亮地,激动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始耍 彼ё×宋?,颂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脸上。我架设感受这段话的联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声现象单元教学反思,想一想”使中学生在感受父爱的同时,从“眼睛亮亮地”、“嚷”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也体会到了感受诗句涵义的技巧,充分彰显了“悟学式”教学法所提倡的“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母亲的爱是严厉的,理智的,不易察觉,中学生感受上去比较困难。为此,我架设的联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读一读父亲的对话,让中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从而感受“我”在童年时怎样理解母亲的爱以及成年后对丈夫之爱的清醒认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感受母亲之爱的进一步升华。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不能忽略,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中学生议一议,完成填空。(无论是儿子的,还是母亲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此时,我想对巴迪说:“。”)不仅进一步体会母亲之爱之外,还重视引导中学生感受英语知识,
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彰显了“悟学式”教学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
七、说教学反省
优点:
1、我力求渗透营造和谐修身的课堂氛围,鼓励中学生指责问难,使中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学?;嶙灾?,探究,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2、注重个性化阅读。重在让中学生自读自悟,彰显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班主任只是中学生的合作者,与中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彰显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
1、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本节课的氛围不够活跃,跟班主任本身的缺少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缺少激情,自然地,中学生的情绪也不会激增。
2、忽略爱情朗读。这节课,中学生自由读,结合感受读比较多,但爱情朗读被忽略。诸如在读到父亲的“精彩极了”和妻子的“糟糕透了”两种声音时,没能让中学生好好品读,从读中母亲的那个严厉,父亲的慈祥,这样中学生就更能理解母亲的爱。
3、引导中学生不到位。在备课时,我在备教材,备班主任时,下了蛮大的工夫,但在备中学生时,有所缺乏,我低估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此,在引导上变得很费力,中学生的积极性没能真正调动上去。